发布日期:2024-12-28 07:59 浏览次数: 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上积极倡导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和信息传播新秩序★,拉美国家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建立在西方规则之上,许多西方国家不愿意讨论这一话题,因此拉美、非洲、亚洲国家希望借助第三世界国家团结的力量★★,以国际上的集体影响力促进本国发展★★★。
这些国际组织为中拉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合作交流与倡议落实,需要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参与,才能更好把观念★、理念传播出去,促进文明成果共享。例如,今年11月在秘鲁举行的2024中拉文明对线余家中外学术机构倡议成立★★“全球文明对话学术伙伴网络★”,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机构★“钉★”在一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参与其中★,通过有学术根据、学术理论支撑的方式进行交流互鉴★。对于中国来说,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同时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公海最新登录网站是多少★★★,有助于更好将理念传播出去★★★,实现全球共享。(完)
拉美的社会科学强调自由★★,但“自由★★★”不是我们常说的英文“free”★,而是★★★“解放★★★”,即“liberation/liberación★”★★。因此,拉美的社会人文科学多以★“解放”为定语,哲学是解放哲学★★★,神学是解放神学,教育学是解放教育学★★,传播学也是解放传播学★。拉美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独立于西方★★★、解放自身,这是拉美特色。与中国的合作在拉美受到欢迎,也因其有助于拉美改变自身处境★★★。从拉美和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发展”可说是最大的人权★,在双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可能是较好的中拉人权对话方式。
朱振明★★:人权问题,与国家发展权利和公民权利相关联。拉美的殖民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拉美本身的社会记忆,所以拉美国家渴求自我身份认同★★。拉美地区的人权理念中,比较高频出现的字眼包括“全球南方”★★“去欧洲中心主义”★★“公民权利”“土著人受教育权利”★★★“城市化权利”等,关注的多是地方性★★★、有关自身发展、摆脱西方殖民包袱的内容★。
中新社记者★:拉美地区怎么选择适合自身的人权实现路径?中国与拉美如何实现人权对话?
朱振明:了解拉美地区★,首先要了解拉美的历史。拉美学者恩里克·杜塞尔(Enrique Dussel)曾指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意义。★★“哥伦布时代”开启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拉美当地的文明★★★。拉美地区曾处于世界秩序★★“边缘★★”★,随着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úl Prebisch)结构主义经济学的确立★★,★★★“中心—边缘(外围)”成为解释拉美在现代世界体系地位的重要参照。因此,处于★“边缘”的拉美国家的社会想象、人民心理、知识生产都呈现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等特点。随着冷战的结束,拉美逐渐成为国际秩序多元化的重要力量,拉美地区的社会心理和发展愿望为中拉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朱振明★★★,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公海最新登录网站是多少。法国里昂二大★★、哥伦比亚哈维利亚纳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研究,尤其西语区和法语区研究。发表论文《揭示“现代性★★★”与★★★“殖民性★★★”的双面一体:拉美传播思想的本土意识和观念建构》等40余篇★★★;出版专著《西方国际传播的想象》等9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对拉美软实力传播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社科子课题“法国主要政党涉华传播话语体系研究”等。
朱振明:亚太经合组织是环太平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二十国集团是全球性国际组织★,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国际合作的平台★★。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单是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区域化的过程,二者兼而有之。
朱振明★★:2014年,中拉确立了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新目标★,成立了中国—拉共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China-CELAC Forum — CCF)。
朱振明:拉美国家自身的历史特点,使其发展路径不断向外寻求借鉴,包括西方浪漫主义、实证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朱振明,探讨中拉合作的成果★★、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文明倡议框架下,思考中拉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之道★★★。
当前★★,中拉仍应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心有灵犀更需一点“通”。如今公海最新登录网站是多少,中拉双方有了更多合作契机,也有许多合作机制,如孔子学院★★、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拉文明对话论坛等。但在相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了解拉美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此外★★★,拉美国家希望借鉴中国的现代化经验以实现发展,因此也应加强拉美区域研究,强化科研和教育交流,培养更多拉美学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拉美虽远隔重洋★★,但长久以来保持着友好往来★,中拉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合”之道关键在哪?
中国哲学思想主张“和”,拉美哲学思想强调“幸福(美好)生活”(Buen Vivir)★★★、“大地母亲★★★”(Pachamama)等,这些思想都带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色彩。拉美在历史上的苦难曲折,中国也曾有相似经历。因此,中拉之间虽然语言、文化有所差异,但追求的发展理念存在共性。
中新社记者★★:近期,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分别在秘鲁和巴西举行,对促进中拉合作有何积极作用?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多数国家希望借鉴并学习中国经验★★★。今天,共建★★★“一带一路”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利好,包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经济结构升级等★。对拉美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了发展机遇★★★,这种合作的潜力是无限的,发展趋势也较为稳定★。
由于历史原因★,拉美的发展逻辑为曲线逻辑★★★,而不是线性逻辑★,其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中拉合作机制的建立★★★,带来的成果是整体性的。经济方面★,中拉通过共同开展各种具体项目实现双赢★★★,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化方面,中拉之间借助文化交流年、文化交流论坛、人员培训等实现了更深入的交流★★。